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胫骨端RigidFix和股骨端IntraFix固定重建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0年3月,采用同种异体胫前肌腱为移植物重建后交叉韧带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25—42岁,平均32.5岁。左膝12例,右膝23例。移植物胫骨端以RigidFix横穿钉固定,股骨端以Intra Fix挤压螺钉固定。术后通过体格检查、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管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成功,无骨折或定位偏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4~60个月,平均35.3月。末次随访时35例胫骨下陷征均为阴性;Lachman征阴性33例,I度阳性2例;后抽屉试验阴性31例,I度阳性3例,Ⅱ度阳性1例。Lysholm评分85.0±4.5(80~98)分,优9例,良25例,中1例。IKDC评分85.1±2.6(81~95)分,A级9例,B级26例。上述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胫骨端RigidFix和股骨端IntraFix固定重建后交叉韧带时不用顾忌移植物长度限制,操作简单;中心固定不会影响移植物的位置,可避免对移植物造成切割,避免干扰腱骨界面。此项技术切实可行、固定可靠,且不易发生并发症,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2.
李光旭  李棋  李智尧 《中国骨伤》2012,25(11):923-927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25.8岁(17~43岁);运动损伤17例,意外摔伤6例,交通事故伤2例;平均病程3个月。8例慢性损伤患者均以膝关节不稳为主诉,急性损伤及亚急性损伤患者多以膝关节肿痛为主诉。术前轴移试验阳性15例,Lachman试验阳性25例,前抽屉试验阳性25例。KT2000仪器测量胫骨前移度比健侧增加(7.1±2.4)mm,Lysholm评分平均(40.0±5.4)分,Tegner运动功能评分平均(3.2±0.7)分。在关节镜下以自体腘绳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分别于前交叉韧带股骨及胫骨附着处建立2个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前内束及后外束;股骨侧以纽扣钢板悬吊固定,胫骨侧以干涉螺钉及拴桩双固定。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测量患者胫骨前移度,并以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术后均获2年以上随访,时间24~35个月,平均27个月。术后25例术膝轴移试验均阴性;Lachman征阴性23例,Ⅰ度阳性2例,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抽屉试验阴性21例,Ⅰ度阳性3例,Ⅱ度阳性1例,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T2000仪器测量患膝胫骨前移度,术后比健侧增加(2.0±0.5)mm(0~4mm),术后平移度较术前减小(t=22.35,P=0.0001);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85.0±4.5)分(80~98分),术后评分较术前提高(t=17.64,P=0.001);术后Tegner运动功能评分平均(7.5±0.2)分(6~9分),术后评分较术前提高(t=8.12,P=0.0005)。术后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结论:自体腘绳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轴移试验为阴性,能有效地恢复膝关节前向及旋转稳定性。双束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膝关节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纤维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采用保留胫骨残端纤维重建ACL68例,男33例,女35例;平均年龄25.8岁(17~4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6个月,平均(4.5±1.1)个月。术前轴移试验阳性55例,Lachman试验阳性68例,前抽屉试验阳性68例。KT2000仪器测量胫骨前移度,与对侧肢体相比,相差值为(7.2±2.3)mm(5~9mm)。Lysholm评分45~67分,平均55.7±5.4,优0例,良0例,中3例,差65例;Tegner运动功能评分2~4分,平均3.1±0.6。结果:术后均获随访,时间24~42个月,平均(31.5±2.4)个月。终末随访时膝关节轴移阴性68例;Lachman试验阴性60例,I度阳性8例;前抽屉试验阴性58例,Ⅰ度阳性6例,Ⅱ度阳性4例;KT2000测量胫骨前移度,终末随访时比健侧增加(1.9±0.7)mm(0~3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5,P=0.0001)。Lysholm评分81~97分,平均86.0±5.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5,P=0.0010);Lysholm评分优55例,良10例,中3例,差0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66,P<0.05)。Tegner运动功能评分6~9分,平均7.8±0.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1,P=0.0005)。结论:保留残端纤维采用异体肌腱重建ACL可增加移植物的血供和神经支配,促进腱骨愈合,有利于移植物重塑,短期随访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张磊  李智尧  刘劲松  孙晋  马佳  张晟  刘晓华 《中国骨伤》2012,25(11):886-890
目的:探讨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10年3月,采用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手术治疗慢性外踝不稳29例,男24例,女5例;年龄15~35岁,平均24岁;病史7个月~10年,平均10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踝关节反复扭伤。查体时29例均有踝关节的内翻增加以及距骨前移增加,内翻活动度比健侧平均增加(12.5±3.2)°。术中先在踝关节镜下处理关节内病变。移植物为自体股薄肌腱,距骨止点以锚钉在骨表面固定,移植物通过腓骨远端的骨隧道,跟骨止点以挤压钉在骨隧道内固定。术后通过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距骨内翻和前移的程度改变以及影像学变化来评价疗效,并以AOFAS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无骨折及感染发生。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60个月,平均28个月。终末随访时无踝关节不稳定或活动受限。术后踝关节内翻角度比对侧增加值为(2.5±0.8)°,低于术前(t=12.3,P=0.012);距骨前移距离(3.5±0.8)mm,较术前(16.3±4.0)mm下降(t=18.6,P=0.002);距骨倾斜角(4.5±1.0)°,较术前(17.5±3.6)°下降(t=9.7,P=0.035);AOFAS后足功能评分(92.8±6.2)分,较术前(48.0±6.7)分升高(t=25.3,P=0.001)。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对疗效满意。结论:自体股薄肌腱移植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的手术方式符合解剖学重建理念,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该手术临床效果可靠,术后踝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